×
谥法,是指追谥的准则。 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 始于西周中叶稍后。 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谥叙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规则 编辑 ·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 · 文臣谥号之极为“文贞”如魏徵、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廷敬等曾获此谥号,多半为太师的谥号 ...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 ...
礼制名。自周以来, 皇帝、后妃、王公及大臣等死后,以其生前之行为表现,而为之立一称号,称之为谥号。历代沿袭,至清未废。谥法即为立谥号之制度与方法。
谥号是死后的盖棺定论,《逸周书·谥法解》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其次是中谥或平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 ...
諡法解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諡法解的討論及參考資料。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
Oct 5, 2016 ·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三谥法政书类二〈仪制之属〉提要〈臣〉等谨案谥法四卷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山人官秘书省校书郎以霸州文安县主簿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 ...
谥法规则 编辑 ·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 · 文臣諡號之極為「文貞」如魏徵、楊士奇及康熙帝師陳廷敬等曾獲此諡號,多半為太師的諡 ...
谥法原文带拼音及翻译,【谥法】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 ...